新闻快讯
学校首页 >> 媒体玉师 >> 正文
【云南日报】玉溪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教师、聂耳教师合唱团指挥普海玲——让古今在光阴深处和鸣
信息来源:云南日报 作者:云南日报 记者/普孟秋 时间:2024-03-18 10:01 阅读次数: 发布:媒体玉师

3月18日,《云南日报》第八版专访玉溪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教师普海玲(版面截图)

普海玲在演出

央视总台元宵晚会上一曲《小雅·鹿鸣》火热出圈,重现了《诗经》中描绘的这样一幅图景:小鹿悠然地啃食着艾蒿,主人奏瑟吹笙宴请着宾客,宾客中无一不是君子贤人。春回大地,山间的野趣是古人对浪漫的诠释。

在这曲合唱走红的背后,是玉溪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教师、聂耳教师合唱团指挥普海玲对专业的执着、对梦想的坚持。

再烦琐的事情也阻挡不了她对热爱的坚持

普海玲出生于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——云南玉溪。年少时,她就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。对于她来说,童年在山间听到的虫鸣鸟叫、读书时的朗诵,还有对钢琴的兴趣,每一种生活场景的声音都似美妙的音符一般在她心中跳跃。后来,虽然在一个乡村小学任教,唯一的音乐设备只是一台部分琴键不能回弹的钢琴,但她坚持音乐梦想,将艺术与美传递到每一位学生心中。

2018年,普海玲来到玉溪市江川区九溪镇马家庄小学任教。这是一所只有130多名学生的乡村小学,师资薄弱、教学任务重是她面临的第一道坎。本科音乐专业毕业的她既当数学老师又当科学老师,还兼任音乐老师。

山里的日子总是显得很长,大部分学生放学以后就无所事事,如何让孩子们的童年精彩起来?普海玲想到了音乐——组建一支合唱团,让学生们一起来唱歌吧。

普海玲认为,音乐给人美与力量,也会像水一般滋养着人们的心灵。2020年11月,马家庄小学若水童声合唱团正式成立。开始只是自娱自乐,后来随着社交平台的传播,“若水”也慢慢引发关注。

2023年,因工作调动,普海玲离开江川区九溪镇马家庄小学,来到玉溪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任教。在学校的支持下,她组建了附小童声合唱团,2024年1月,师生合唱《小雅·鹿鸣》排练视频走红网络,最终登上了2024年央视总台元宵晚会,仿佛将千百年前的那缕春风又吹到了我们身边,是雅、是柔,更是古今在霎时光阴里的一瞬交会。

“我相信一切清澈、纯净的事物都能给予人愉悦的感受。”普海玲说,对于做事也是一样,专注于一件事,便能带动周边的人获得共鸣。

若水童声合唱团成立后,普海玲从最基础的练声开始训练学生。训练过程中,普海玲发现很多原本内向的学生变得活泼,这让她仿佛看到最初接触钢琴时候的自己。

2002年,普海玲上高一,跟着学习音乐专业的姐姐普海兰,她第一次听到了钢琴声。

“钢琴声特别清澈、纯净,我第一次听到这么美妙的声音。”普海玲说,她的学习成绩很不错,父母也曾希望她读一个更实用的专业,方便将来找个好工作。可是,热爱的种子一旦萌发便会恣意生长,她背着父母去找老师学习钢琴。直到被老师催缴钢琴学习费用,学钢琴的事情才被家人知晓,母亲看到女儿的坚持后,补交欠下的费用并支持她走上音乐道路。

成为乡村小学教师,周遭的环境好像与高雅的音乐格格不入。普海玲没有放弃,她认为:“音乐,并不是曲高和寡、阳春白雪,而是流淌在人血液里的东西,与阳光、空气一样,带给人们舒适与享受。”

“热爱音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。”普海玲说,作为小学教师,除了教学工作,学生的一切都会与老师联系在一起;作为基层工作者,身边的一切小事都会与你相关。多年来,再怎么忙碌,但凡是与音乐、合唱相关的活动,她都会积极参加。

第一次当指挥是在江川区教育系统组织的一场合唱比赛上。普海玲选择了1首四声部的作品和1首二声部的作品。

“他们只是老师,不可能唱得了那么多声部,顶多一个声部。”反对的声音袭来,但普海玲认为这才是合唱,一个声部只能是齐唱。她对合唱团成员说:“我要让大家了解什么是合唱。”

合唱团60人的队伍全是老师,且音乐专业出身的老师不多。普海玲介绍,但是合唱团走的每一步都有回应,他们唱得很开心,也慢慢接受了合唱的概念,也慢慢地培养起和声的理念。

普海玲第二次担任指挥与第一次不同,合唱团成员几乎都是公务员,受过专业训练的寥寥无几。“那次我们唱了《松花江上》,为了让大家更有画面感,我还组织他们观看了相关纪录片。”她说,比赛中,很多成员都哭了,大家感受到了歌中所描述的为保卫家乡投入了青春与热血的内涵,完全融入歌中。

“合唱,应在不同圈层茁壮生长。”普海玲说,这次经历后,她的合唱理念在江川区、玉溪市逐步推广开来,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她,喜欢她的作品,也为此后马家庄若水童声合唱团、聂耳教师合唱团出圈奠定了基础。

坚持普及专业理念,让它为大众所接受,你的创作灵感就不会枯竭

在合唱《小雅·鹿鸣》走红后,合唱《螃蟹歌》也接着走红。两个作品并不是一种风格,一个选自《诗经》,另一个则是本地的童谣、花灯调,但他们都用了合唱的方式去呈现,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。

“只有使人感到舒服,才会受人关注,引发热议。”普海玲说,她从没想过这些视频会火,只是依托自己的专业知识,并倾注最大的热情。自成为音乐专业学生开始,她一直这样做,并持续至现在。

“为什么只有一排简谱,却能演奏出一首包含不同音调的歌曲。”这个问题曾困扰了本科期间的普海玲一整个学期,直到她接触到“即兴伴奏”这门课程。

“那时候特别兴奋,每次都会尝试不同的伴奏,以期找到最符合主旋律的伴奏。”普海玲说,这也练就了她极其敏感的听力,伴奏与主旋律搭不搭配、每个伴奏的音准有无差错等,这些都会引起听觉上的不适。

注重这样的细节,普海玲的“即兴伴奏”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。加之极其敏感的听力,“视唱练耳”课程也获得了90多分的成绩,奠定了她今天成为师生合唱团指挥的坚实基础。

“组建聂耳教师合唱团时,我压力很大。合唱是一群人的事情,指挥必须精准听出每一个声部存在什么问题,我怕真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听不出来。”普海玲说。

“现在,我觉得很幸运。”普海玲说,第一批聂耳教师合唱团留下了60多位老师。他们中近七成的教师在乡(镇)或乡村小学任教。截至目前,玉溪市聂耳教师合唱团已开展巡演及专场音乐会9场。合唱团成员也在自己的学校组建了学生合唱团。

因为热爱,教师合唱团成员参与度都很高,每周一次的排练,基本上全到。他们还会将自己练琴的视频、训练学生的视频发到微信群中,认真观看之余,成员之间还会相互点评,甚至认真弹一遍、唱一遍,拍成视频发到群内,以便其他成员借鉴。合唱团的点点滴滴,让普海玲感到欣慰,这也激发了她带着成员们不断去尝试新歌曲的动力。

去央视总台元宵晚会演出时,普海玲看到很多年龄稍大一些的合唱团成员认真排练舞蹈,虽然动作有些僵硬,但是很感人。“晚会上,手掌朝上的那个动作,有的成员从清晨练到凌晨才休息,毕竟年纪大了,关节也不是太灵活,但他们从没喊过累。”她说。

“坚持去普及一种专业理念,让它为大众所接受,你的创作灵感就不会枯竭。”普海玲说,他们知道这样的唱法好听,因此加倍努力,用最清澈的声音去和声,给观众带来了听觉上的愉悦,进而获得认可,一步步走向更美好的未来。

“仅仅将《诗经》演绎一遍,并不足以称之为传承。只有将个人的艺术语言融入当下时代,创作出的作品才能被称为表现时代的作品。”普海玲介绍,第一次读到《小雅·鹿鸣》,是在曹操的《短歌行》中,当时印象并不是太深刻;再一次读到,是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典礼上,屠呦呦的颁奖词——青蒿一握,水二升,浸渍了千多年,直到你出现。《小雅·鹿鸣》的每一次出现,都是用来表达对获得人才的喜悦之情。

今天,在玉溪市深耕聂耳文化品牌的大背景下,玉溪市聂耳教师合唱团、玉溪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童声合唱团生逢其时。古老的中华文明依托当下建立的表达系统,再一次激荡出强烈的共鸣。如果没有普海玲对每一个声部的执着追求,没有师生合唱团对热爱的坚持、对传承的坚守,没有编曲老师的守正创新,没有伴奏老师的精彩诠释,那么,我们就听不到如此纯净、一尘不染的和声,而这种对每个部分近乎极致的追求,最后融入大集体,形成的共鸣正是时代精神的极致展现。

上一条:【哇家玉溪七彩云】玉溪市举行首届在玉高校思政课教学竞赛 下一条:【玉溪日报】玉溪市举办首届在玉高校思政课教学竞赛

  • 企业微信号

  • 学校公众号

  • 事业单位
  • 网警